在住院糖尿病患者管理中,血糖控制是影响患者预后、资源利用和医院整体效率的关键方面。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血糖管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而言。传统管理方法往往无法在不同科室中提供一致且有效的血糖控制,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和医疗费用增加。在医院实施多部门协作的血糖管理模式对于应对糖尿病管理相关的日益增长的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利用智慧医疗技术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医院可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一致且高质量的管理,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成本。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共同努力,建立综合管理团队、标准化协议和全面的培训计划,从而推动更有效和高效的医疗系统。
一、中国院内血糖管理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大幅改变,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渐升高,非内分泌科的血糖异常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非内分泌科室中近40%的住院患者存在高血糖 [ 1 ] 。一项三级医院的调查显示,有23.68%的住院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22.15%的住院患者患有糖尿病,与诊断相关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 2 ] 。因此,针对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相关不良结局的高风险,在医院层面需要搭建全院血糖管理平台,建立规范高效的血糖管理流程,及时筛查并发现住院患者血糖异常情况,强化糖尿病治疗,提高全院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和医疗质量。
尽管各临床科室对高血糖患者进行了干预,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仍不佳 [ 3 ]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的知晓率低 [ 4 ] ,许多患者入院前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通常在入院后检查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低 [ 5 ] ,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平时血糖控制达标,但是在急性感染、创伤等情况下会导致应激性高血糖,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同时,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血糖干扰因素多,合并症和并发症多,非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的血糖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这都导致了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研究显示,血糖异常对住院患者临床预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6 , 7 ] 。在住院期间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院内感染风险、并发症风险、死亡风险和住院费用等也随之增加。糖尿病及高血糖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4倍,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是非高血糖患者的2~6倍 [ 8 ] 。同时,高血糖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因此增加住院费用,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 9 , 10 ] 。
中国传统院内血糖管理模式仍然是以内分泌科被动会诊为主,院内血糖监测管理数据准确性差,个体化方案少,非内分泌科高血糖频发,全院缺乏专业规范的血糖管理。随着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占比逐年增高,传统的会诊模式压力巨大,不但耗时耗力,而且会诊后难以对治疗效果实现有效的追踪管理,尤其是手术科室存在术后禁食、应激、感染等众多干扰血糖的因素,影响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和血糖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医疗机构纷纷开展全院血糖管理计划,这项计划不仅仅是一项医疗措施,更是一项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性工程。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实施全院血糖管理并取得了较高的评价。一项研究在心血管内科对实施全院血糖管理的患者和传统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全院血糖管理模式提高了心脏病住院患者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率,更有效地控制了高血糖,并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总住院费用 [ 11 ] 。一项基于全院血糖管理团队的研究表明,手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显著改善,从而减少了住院天数和相关费用 [ 12 ] 。另一项研究在院内应用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观察外科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现实施医院信息化血糖管理实用性强,可显著提高患者各时间段血糖达标率,减少平均住院日,同时有降低围术期感染率的趋势 [ 13 ] 。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全院血糖管理,这势必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切口愈合时间延缓、平均费用增长。基于我国糖尿病高患病率及院内血糖管理现状,亟须提高院内医护人员对血糖管理的认知,利用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构建全院血糖虚拟病房系统,形成以内分泌专科科室为主导的全院血糖管理模式 [ 14 ] 。
二、全院血糖管理的临床实践
全院血糖管理的构架由医院层面牵头,构建多学科合作的院内血糖管理团队,团队部门及成员包括:医务处、护理部、内分泌代谢科、各临床科室主任、财务处、信息科、营养科、药学部及非内分泌科和医院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小组。
1. 执行部门应切实落实全院血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分泌科作为全院血糖管理的主导部门,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通过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在内分泌科拥有“虚拟床位”,在享有本科室的医疗资源的同时享有内分泌科的医疗资源。专职内分泌科医师负责查房、会诊工作及与目标科室主管医师沟通病情及治疗方案,对特殊病情的横向沟通并制定血糖管理目标和调整降糖方案。专职糖尿病教育护士负责胰岛素皮下泵安装,巡诊院内使用胰岛素皮下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专职责任护士则负责患者健康教育,培训糖尿病知识。而目标科室则需要在患者入院时对血糖进行监测,及时识别血糖异常的患者,加强与专职内分泌科医师沟通协作。
在智慧医疗时代下,全院血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科负责搭建全院血糖信息化管理平台并确保平台正常运行,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记录患者的血糖数据、动态了解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进行远程监测和指导,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医务人员充分利用数字医疗技术可实现非内分泌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筛查早诊断 [ 15 ] 。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各科室间协同工作的效率,让内分泌科医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院内会诊,同时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 16 ] 。在全院血糖信息化管理平台上,通过多学科的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全院血糖管理效率、提高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达到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同质化管理。
全院血糖管理的执行还需要医院的药学部、营养科、检验科等多个辅助部门的配合。药学部除了提供药物配发服务外,驻扎在各临床科室的临床药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监测和提醒临床医师规范地使用药物。一项关于临床药师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管理的研究发现,临床药师利用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参与血糖管理,可以更加稳定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水平,降低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高血糖或低血糖发生率和术后感染率等,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 17 ] 。
营养科需要对在院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营养问题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包括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教育、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参与住院患者饮食的全程管理。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膳食模式与习惯、调整营养素结构、由专科营养医师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3%~2.0%,并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理想体重及预防营养不良 [ 5 , 18 ] 。
检验科提供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等的检测服务。检验人员对血糖相关数据的及时检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将血糖数据上传至全院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高、低血糖危急值时,还需要电话申请检测医师汇报血糖危急值。
2. 管理部门应从顶层建设搭建全院血糖管理平台,负责临床协调和整体质量督导:医务处、信息科需开通内分泌科医师实时记录病历、开具医嘱的权限。医务处在医院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完成医疗任务、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务处牵头全院血糖管理建设,建立血糖管理质量监测评价系统,负责质量数据的统计和汇报,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护理部对非内分泌科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理论、操作技能、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为全院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研究表明,临床护士疾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正相关 [ 19 ] 。河南省人民医院构建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信息化血糖管理模式,在各个病区设立糖尿病联络护士并进行培训,提高了非内分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和住院满意度 [ 20 ] 。
为了全院血糖管理能够长久有效地实施,需要管理部门,比如财务处的考核。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时代,要合理考核内分泌科共管医师及护士的工作量,以及非内分泌科室的工作量。对于非内分泌科室共管工作需制定奖惩措施,对于配合较好的科室给予奖励,配合不好的科室给予处罚,真正实现国家卫健委要求的“同质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3.在学会层面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介绍了我国住院血糖管理的三种模式,包括科室自我管理模式、会诊专业管理模式和互联网系统管理模式,医院可根据现有的管理现状和设施条件配置选择合适的血糖管理模式 [ 5 ] 。最新的2024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也有专门介绍全院血糖管理的章节,强调了非内分泌科院内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措施 [ 21 ] 。我们建议政府将全院血糖管理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及重点专科评审中,进而从更高层面上推动全院血糖管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多部门协作实施全院血糖管理计划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只有各个科室和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提供更好的血糖管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外全院血糖管理已经领先,国内部分医院全院血糖管理开展仍有欠缺。医院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全院血糖管理模式的建立,内分泌科主动会诊,培训及提高非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实现“同病同院同治”,为全院高血糖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血糖控制目标及随访计划,以降低高血糖导致的相关不良结局风险,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节约医保和公共资源,提高社会效益。
全院血糖管理计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包括进一步优化各临床科室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血糖管理的医疗服务等,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打造院内外一体化血糖管理,建设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