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足现状与疾病负担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人数众多,医疗成本巨大,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后差,截肢率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非创伤性下肢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截肢率。
DPN患病率高,筛查率低
2023年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DPN患病率高达67.6%[1]。但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患者DPN筛查率低,超过2/3的患者未做过DPN筛查,近1/3感觉缺失的患者未接受治疗[2]。
下肢动脉病变(LEAD)知晓率低,预防不到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包括下肢动脉病变(LEAD)和下肢慢性静脉病变(CVD),我国LEAD的患病率为21.2%[3]。民众对LEAD知晓率低,对其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认识有限,且认识来源单一。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及管理规范》推荐,LEAD一级预防应该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但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血糖、血压和血脂达标者仅占28.6%、27.1%和46.4%[3]。LEAD二级预防应给予相应的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治疗、RAS抗高血压治疗和扩血管治疗,而实际情况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接受扩血管治疗的患者仅占45.6%和47.0% [3]。
糖尿病足现状与管理
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4]。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愈合的DFU患者1年内再发溃疡率为31.6%[4]。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已成为我国慢性创面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各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01.共识、指南、书籍
2009年以来,糖尿病足病工作者不断制定相关指南、共识、书籍,普及糖尿病足知识,推动诊疗发展。2015年出版了《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并在全国推广,2019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为我国糖尿病足的防治指明了航行的方向。
02.人才培养
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在四川、重庆、广西、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江苏、黑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举办培训班,培训相关医务人员3000余人,以加强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规范年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此外,CDS积极推动“中国糖尿病临床卓越项目-CIDEA”项目开展,加强卓越医师培训。
03.新技术开展
糖尿病足病工作者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将超声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多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降低截肢率。
04.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建设
为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死亡率,树立MDT诊疗理念、建立MDT治疗团队、探讨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势在必行。我国已建立区域性的综合性MDT糖尿病足中心,使得DFU愈合率从42.3%升至70.2%,大截肢率降低了1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还率先创建了糖尿病足患者的“双向转诊模式”,建立基层与三级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的双向转诊流程,促进患者的分级管理。
05.成果
多年来,糖尿病足病工作者积极开展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成果显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谷涌泉团队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获201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6.1.3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团队的“糖尿病足及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获得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7.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团队的“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科研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医药类一等奖(2016.1.8)。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治愈率提高、大截肢率明显下降,糖尿病足的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改善糖尿病足防控现状,突破管理瓶颈?让我们来看我国糖尿病足未来发展之道。
改变观念:重治疗,更重预防
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加强糖尿病高危足的管理,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高危足,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高危足的筛查及管理方法不统一、耗时长、临床实际操作性差。我国学者构建了糖尿病高危足筛查、分级及干预规范流程,为高危足综合管理提供了框架[5]。此外,还需建立LEAD阶梯式筛查并完善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体系。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全面评估下肢血管状况。
补短板,强调规范
新冠疫情期间,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糖尿病足患者规范化诊治专家建议》提出了“互联网+管理”原则,加快了“互联网+医疗”建设进程,优化了糖尿病足患者就医诊疗服务流程。同时,“互联网+糖尿病足”模式将院前管理与院后管理串联起来,做到有限资源的最佳利用。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
我国DFU感染细菌谱不断改变,CDS、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联合举办了“糖尿病足溃疡感染临床医师培训系列会议”,加强医护人员对DFU感染的管理。该系列培训自2021年3月启动,历时约1年半时间,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吸引了线下56家糖足中心165名糖尿病足医务工作者、线上超30 000人次学习,为糖尿病足的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2020年底,由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发起的“石药LEADING科研基金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鼓励中青年医生开展与糖尿病足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进一步积累更多中国证据,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强MDT团队建设,探索多学科融合(MIT)
严重的糖尿病足,涉及内分泌代谢科、感染科、骨科、血管外科、烧伤科等许多领域,其治疗需要借鉴相关学科在代谢调控、感染处理、创面治疗、血管成型等方面的学术技术优势,是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医师共同处理的疾病,因此MIT模式组建慢性创面团队并开展工作已成为国家重大需求。四川省医学会于2021年正式成立了四川省医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这是全国首个医护一体的MDT创面修复专业学术组织。该学会在全国率先进行学科融合并开展工作,整合省内更多优秀的创面修复团队,如骨科、烧伤科、伤口护理、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医务人员,更加深入地探讨以慢性创面修复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发展模式,为未来创面修复专科体系的搭建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蓝本和四川经验。
加强新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并转化用于临床
对于糖尿病高危足的管理,2019 IWGDF指南推荐使用有减压作用的治疗鞋、处方定制鞋具、鞋垫等用于预防足溃疡发生。我国糖尿病足患者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但我国尚缺少自主研发的用于预防DFU发生或复发的专用鞋和鞋垫。未来仍需要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护足鞋和鞋垫并转化用于临床。
建立完整的糖尿病足防治体系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方案明确到2030年,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糖尿病足的防治工作同样任重道远,亟需在政府引导下,医务人员策划与实施,全民参与,建立一套完整的糖尿病足防治体系,实现国家健康中国战略。
我国糖尿病足诊疗工作在近30年取得了较大进步,大截肢率明显降低,但仍然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需在政府引导下,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并推广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培养青年人才,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加强新技术研发,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开拓糖尿病足防治工作新局面。
|